首页 | 视频 | 登记 | FTP | 起名 | QQ | 论坛 | 世界高姓宗亲联谊大会 | 
 · 永城高氏家谱 · 姓氏渊源 · 姓氏族谱 · 高氏文化 · 研究会 · 名人传记 · 姓氏特征 · 高氏企业 · 大事记 · 论坛  · 杀毒软件 

高姓寻根古禹州

发布时间:2006/4/5 17:34:18 被阅览数: 3338 次 来源: 永城高氏网

高字的原始意义是高大的屋子,后来演变为尊敬、敬仰。高姓出自姜姓,始祖是姜尚,其后裔公子高为高姓远祖。公子高的封地高邑在今河南省禹州市附近,这里以高姓的源地、夏文化中心而著称。

飞机停止在郑州机场,驱车沿107国道南行至新郑,折向西南,半个多小时就到了禹州市。禹州是中原大地一颗璀璨的明珠,又是河南省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,史称“夏禹国”,又称“大禹之州”,历史悠久,文化积淀自然十分丰厚。

史载,上古时候,中原洪水泛滥,大禹的父亲被尧封于嵩山脚下,叫“崇伯鲧”。他带领群众以堵塞的方法治水,没有成功,被杀于羽山。他的儿子禹继承父志,用疏导的办法治水,居外十三年,三过家门而不入,终于治水成功,被封于夏地(即今禹州市)。大禹虽然是方国国君,却倍受舜的宠信,让他“统领州伯,以巡十二部”,后来又让禹代替自己摄政长达16年。舜死后,禹在八方诸侯的拥戴下即天子位,并以自己的封号“夏”为天下之号,称“夏朝”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诸夏民族为主体、容纳夷夏各部族的统一王国,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帝王,后人称之为伯禹、夏禹、神禹。禹州因而被称为“华夏第一都”。

禹在夏都执政八年,戌令全国实行统一的时制,俗称“夏历”,亦称“农历”。并且定车制、立贡法、建学校、作夏乐,提倡养老,令行薄葬,实行“五音听治”,加上其它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,将一新生的夏朝治理得井井又条,国民富庶,“公家有三十年之积,私家有九载之储”。

禹死后,其子夏启“大飨诸侯于钧台”,在这里举行“继位大典”,宣布继承父位。“父传子,家天下”由此开始。启在位十年,传给太康,太康传给其弟仲康,仲康传给其子相,相被寒浞逼杀,夏朝从此中断四十年。直到相的遗腹子和康长大后,召集夏遗民,联络夏旧臣,终于消灭了寒浞势力,才得以“整威仪东南行,求阳翟(今禹州)夏王之故都”,“坐钧台而朝诸侯”,恢复夏朝基业,史称“少康中兴”。

正因为大禹分封于此,夏启继位于此,少康中兴于此,禹州积淀了丰厚的夏文化遗存。

在禹州朋友的带领下,我们来到城西北隅的“古钧台”,也叫“夏台”,这里是夏启举行继位大典的地方,台基呈长方形,正中建一拱形门洞,南北透过,台基上建有亭阁式大殿一座,双重檐两滴水建筑,周围有二十四根明柱支撑,上覆赭黄琉璃。四周栏杆上镶嵌有20块石板,上边刻有20幅大禹治水的故事。洞门两侧镶嵌着两幅砖刻对联,上联是“得名始于夏”,下联是“怀古几登台”。古钧台是国家政权诞生的实物标志,是我国少有的远古遗迹。

沿古钧台东行去参观“禹王锁蛟井”,传说大禹为民治水,降伏蛟龙锁之于此井中。出城南行十里,见一座柏塔山,山上有禹妃庙。传说大禹治水时,遇见了涂山氏,就娶了涂山氏的两个女儿太姨和少姨为妃,后来就生了儿子夏启。大禹整天在外边劳心治水,十三年未进家门,全靠二妃将夏启养大。人们敬奉这两位贤妃,就建了一座“二姨庙”,内祀太姨和少姨塑像。每年三月初八庙会,远近民众前去朝拜者甚多。

禹妃庙向西三十五里有禹山,禹山北坡有禹王庙。传说禹王庙原在禹山南坡。有一年,因为颍河发水,经旬不下,老百姓心里着急,一夜之间将禹王庙搬到了山北坡。搬来了大禹王,水就下去了。禹王庙沿山势而建,层层升高,共五层庙院。山门前颖河水从西向东绕过。走进山门我们发现有许多古老的窑洞,朋友介绍说,这窑洞是历代远道而来香客的住宿。拾级而上十八阶进入二院,二院有大殿和廊房。再拾级而上十八阶进入三院。又十八阶进入第四院,这里是主殿,敬祀大禹塑像。从主殿后再上十八阶,到五层院,大殿里敬奉的是禹妃娘娘。从禹妃娘娘殿后边走出去,有小径从林间曲折迂回可达山顶。山顶建有凉亭,登高远眺,中州大地,一览无余,气势颇为壮观!

禹州900余座山头分为两大山系,箕山山系从西南环抱,具茨山系从西北环绕,颍河水从西北向东南斜穿全境,风水家说,这里“自古为人才之渊薮,其山崔巍以嵯峨,其水浃渫而扬波,其人磊落而英多。且声溢四海、施及万年,非一方之彦、一时之秀也!”不管怎么说,禹州名人故里繁多,确为事实。

禹州城南有一条禹城岗,从东到西短短10公里地,就出了吕不韦、张良、晁错三位名冠千古的名人,人称“禹城三杰”。吕不韦故里在禹城岗中部,其父居阳翟经营珠宝生意,成为“阳翟大贾”,生吕不韦,落户之地,人称大吕村。该村北靠吕梁山,西临吕梁江,十三条街巷纵横交错,东西主街长三华里,全村一千余户、五千多人,于村东又建小吕村,如今也有近三千口人。大吕村前立有“秦相吕不韦故里”碑,村后建有“吕丞相祠”。周围有七娘庙、黑石关、文丑冢、文丑庙等,有山、有水、有寨、有庙,实为一游览的好去处。

从小吕村向南1公里,有巨冢巍然,这就是汉御史大夫晁错墓。不远处的村庄叫晁喜铺,就是晁错故里。晁喜是晁错的哥哥,为人敦厚,不慕权势,勤劳和善,抚恤乡邻,人称其善,遂以其名为村,叫“晁喜铺”。晁错在西汉文景时期倍受宠信,号称“智多星"。因建议削藩,巩因中央政权,受到政敌陷害,被腰斩于长安东市。家乡人念其忠贞,将尸体运回,与其兄一起厚葬,并列隆起两座墓冢,叫晁错、晁喜墓。同时在村中建起一座“双柏庙”,正殿奉祀晁错、晁喜塑像。庙内有汉柏两株,至今仍枝繁叶茂。

从大吕村向西2公里,与大吕隔江相望,有张德寨,寨门镶有石额?? "留侯故里”,此处是西汉开国元勋张良的出生地。张良祖上五世在韩国当宰相,成为当地望族。秦国灭韩之后,张良刺秦始皇于博良沙,误中副车。为逃避追捕,遂改名换姓,隐匿外乡。后因辅佐刘邦有功,被封为 "留侯”。附近有“子房寺”、圯桥、张良洞、望月楼、张良的父亲张平墓等。

再往西十里有一个村庄叫“山底吴”,是“百代画圣”吴道子的家乡。

吴道子从小失去父母,家境贫寒,跟民间画工学画。由于他天资过人,不到20岁已穷丹青之妙。后浪迹东洛,被唐玄宗宠爱,并命之非有诏不得随便给大臣画画。唐僖宗时已被尊为“画圣”,民间画师则称他为“祖师”,道教中人更呼之为“吴道真君”、“吴真人”,是位冠绝百代的艺术大师。

画圣故里背靠文峰山,面对九龙山,右临颖河水,左襟大平原,群山层峦,宛若星拱,岗阜蜿蜒,起伏犹龙,河流交逝,旋绕如带,云烟岚光,气象万千,诚为一方之巨观也!

走进山底吴,迎面是画圣故里坊,村口有画圣故里碑,村中有画圣祠。迎门一块横碑,高五尺,宽丈余,为“重修画圣祠碑记”,四周是画碑林,多为名家临摹的画圣墨宝,勒石为碑,价值无量。从碑记两侧拾级而上,进入第二层院落,东西厢房各三间,明柱出檐。东厢房是贵宾室,西厢房是陈列室,院中方砖漫地,松柏青翠。再拾级而上,是一个“月台”。月台后是画圣大殿,明柱上刻有州人白喜臣撰写的一幅对联:“三峰山下出画圣声名动二京,大同殿上绘喜陵风光惊一人”。大殿面阔五间,进深三丈,彩绘檐檩,透窗雕棂。内塑吴道子像,上悬木制匾额“百代画圣”。大殿两端放有画圣的历史文物,最为国内外画家所看重。

绕画圣大殿后面,再拾级而上,有贺门可通九龙山十八级五彩石洞,这是吴道子采石研色的遗迹。山顶建有“感悟亭”,北望可见“道子墓”、“饮牛坑”、“分牛石”、“谜语峰”。穿过树林,沿曲径而下即是颖河,河边有法融寺旧址和“道子垂钓处”。到此可寄情山水之间,亦可钻河莲、穿苇丛、顺河汊游览鸿畅小镇风采,转后可达“画圣公园”。这里是“中州名镇”,文化气息浓厚,来往游人饶有兴趣。

从鸿畅镇向北驱车4公里,就到了东高村。村委会门口有户人家,门头上镶嵌着“清雅贤居”四个金字。户主是一位古稀老人,他说:高姓人可旺啦,老辈子时候这里人都姓高,人住不下,在西坡又建了西高村,后来人多了又建了高村寨。

高村寨真是个好地方。三面是沟,一面临河,从土崖上挖出一个寨门,一溜斜坡通到寨里边。寨里边有房、有地、有水井,易守难攻,兵荒马乱的年代从没有被打开过。老汉说,这里是高姓的祖根啊!

据史籍记载,西周时期,姜子牙身为太师,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,被封于齐,有太公之称。太公后裔传至六世,文公吕赤的儿子被封于高邑,就是今天禹州市鸿畅镇东高村一带,人称公子高,后世便以封地为氏。高氏后人繁衍很快,成为齐国的名门旺族。到齐威王时开始称王,成为战国七雄之一。后来,由于灾荒和战乱的原因,高姓曾有几次外迁。但是,到了唐代,又有许多高姓从外地迁回来,并繁衍到周围的一些县城和乡村。

东高村向南10里有个夏寺村,就是高姓比较集中的回迁村。该村300多户,1200多口人,高姓居多。

村主任高彬拿来家谱给我们看。他说,高姓人自古生活在东西高村和高村寨。现在时兴做生意,许多人往城镇跑,往临大路的村庄跑,住得分散了。但是高姓人团结得好,有什么困难都互相帮衬,不分是本村的还是外地的。

我们在村中看到许多烧瓷器的窑炉,问其原因,高主任说:这是高姓人的一种生活门路。从老辈子起,许多高姓人就到外地学做碗、做盆、烧瓷器,学会后回来自己建窑烧制,居然烧得很好,卖到扶沟、洛阳等地,很受欢迎。这些年建筑业发展快,又烧起了下水弯头,下水管,市面上需要什么就烧制什么,许多高姓人就此富了起来。

高彬作为村主任,从小学做生意,会修机器、开车、磨豆腐,又喜欢钻研新技术,他带领全村发展了七十多家豆腐专业户,做出的豆腐嫩白、细腻、有营养、有香头,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。

清晨早起,我们看到一百多辆三轮摩托拉着豆腐陆续出村,披着薄雾,排成长长的车龙,赶往远方的集镇。高姓故里的高姓人,日子过得倒也滋润……

高姓渊源

一、高姓来源

1、出自姜姓。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,所以以姜为姓。传至西周时,有叫子牙的,因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,被封于齐有太公之称,俗称姜太公。传至6世孙文公吕赤,有子受封于高邑,称公子高。公子高的孙子奚就以祖父的字为氏,高奚的后代就以高为姓。

2、以王父字为氏。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,字子高,其后裔世为高氏。

3、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。如魏时,鲜卑族有楼氏,后改高氏。十六国时,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,遂改姓高,称高云,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,称高氏。高丽羽真氏,后有改高氏的。南北朝时,先后有元氏和徐氏改姓为高氏。北齐文宣帝姓高名祥,当时有元景安、元文遥本鲜卑族,随汉姓元,因有功于北齐,高洋赐他们"高"姓;又北齐时重臣,高隆之,本姓徐,因其父与高欢交厚,遂改为高氏。

4、以"高"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,后有改单姓"高"为氏。譬如:高车氏、高堂氏、高阳氏、高陵氏等。

二、迁徙分布

高氏的发源地虽说在今河南省禹州境内,但自春秋以后的高姓却大都出自齐鲁之地。战国或秦时,高氏已自山东迁入今河北、辽宁省境。东汉时,有渤海王太守高洪定居渤海?(今河北省景县)。南北朝时,有渤海郡人高欢,曾在北魏执魏政达16年之久,死后,其儿子高洋便代东魏称帝,为北齐。京兆高氏又有与北齐同祖,初居文安(今属河北),后迁徙到京兆。吴丹阳太守高瑞,初居广陵,其后迁至秣陵(今属江苏)。高氏大批南迁始于西晋末年"永嘉之乱"时。唐初,有高氏随陈政、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。唐僖宗时,有高钢(河南高氏)因避"黄巢之乱"南迁入闽,为高姓入闽后的始祖。在汉末时,又有一支高氏由陇西(今属甘肃)南迁至滇中(今属云南),后成为白蛮大姓。宋绍圣元年间,高升太夺取大理段氏政权,自立为王,称大中国。传子高太明,于圣绍三年,又将王位还给段氏,仍封为中国公,世为大理宰相,控制大理国政权,被称为高国主。其后裔历经元、明、清数代均为云南土司。中国历史上,高姓称帝王者14人,曾建立

北齐、燕、荆南等政权。

三、郡望堂号

1、堂号

"厚余堂":孔子弟子高柴,做费城宰(今之县长)。孔子评他:"柴也愚"。朱熹注"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"。《词海》:愚,纯朴也。

"渤海堂":唐朝时高固、高崇文都被封为渤海郡王;北齐高欢被封为渤海王。

高姓堂号还有"渔阳堂"、"辽东堂"、"广陵堂"、"河南堂"、"有继堂"、"供侯堂"等。

2、郡望

渤海郡:西汉时置郡。此支高氏,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守渤海太守高洪。

渔阳郡: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置郡。以渔水之阳得名。

广陵国:汉时置。此支高氏,为吴丹阳太守高瑞之后。

河南郡: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。此支高氏,为鲜卑族高氏之后开基。

辽东郡: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所建郡。

四、历史名人

高渐离:战国末年时燕人,擅长击筑,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(即秦始皇),到易水送行,他击筑,荆轲和歌。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,不中被杀。

高 鹗:清朝文学家,汉军镶黄旗人,以续《红楼梦》后40回世界传名。

高 翔:清代画家,为"扬州八怪"之一。擅长山水,画梅风格疏秀,兼能画像。

高攀龙:曾与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,时称"高顾",为东林党首领之一。

高 武:在我国传统医学上,久享著名戏曲家,所著《琵琶记》,对后世戏曲的发展影响深远。

高 适:唐朝诗人,与岑参齐名,并称为"高岑"。其"边塞诗"以描写边塞风光、士兵生活、人民疾苦为内容。代表作有《燕歌行》。

高克恭:元朝画家。善画山水、墨竹,有非凡技艺,《云横秀岭》、《墨竹石坡》为其代表作。与赵孟齐名,时人有"南有赵魏北有高"之称。(文/郭水林 常辉)


  
同类新闻
  • 上一页 《中华姓氏通史·高姓》
  • 下一页 高姓(一)
  • 【字体: 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


    高家QQ群
    姓氏渊源
    追本渊源 姓氏情结
    迁徙分布 古今支系
    姓氏族谱
    家支世系 辈分排行
    一统族谱 族谱大全
    高氏文化
    高氏文字 风俗习惯
    墓志颂文 高氏语言
    高氏婚姻 氏族节日
    联系电话:13523809789 13523809678 QQ:690064637 878670350 E-mail:ycgaoshi@163.com
    版权所有 2008-2010 永城高氏网(ycgao.com) 最佳效果 1024×786
    Copyright 2008-2010 WWW.YCGAO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